查看原文
其他

《西游记》整本导读课堂实录及谭晓云教授点评

熊芳芳/谭晓云 生命语文熊芳芳 2021-10-10

点击右上方蓝色字体“生命语文熊芳芳”,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作课缘由:首届“自清语文高端论坛”“名师课堂

主办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名作欣赏》杂志社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了解会议相关信息

本文刊载于《时代教育》2017年第2期

为什么读经典

——《西游记》整本导读设计说明及课堂实录


“当代世界也许是平庸和愚蠢的,但它永远是一个脉络,我们必须置身其中,才能够顾后或瞻前。阅读经典作品,你就得确定自己是从哪一个‘位置’阅读的,否则无论是读者或文本都会很容易漂进无始无终的迷雾里。因此,我们可以说,从阅读经典中获取最大益处的人,往往是那种善于交替阅读经典和大量标准化的当代材料的人。”(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设计《西游记》的整本导读,我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阅读理念。从大唐高僧玄奘的真实历史,到《西游记》这部经典创作,再到《大圣归来》等二度创作(其实《西游记》本身也是二度创作),这样的文化传承与艺术繁衍,正是一个千丝万缕交互发展的“脉络”,我们“必须置身其中”,才能够“顾后或瞻前”。

即使讲述同一个故事,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在这一“脉络”中所呈现出来的视角和思想也是不同的,这正是文学艺术最具魅力之处——它折射出一个丰富多元精彩纷呈的世界。我的这堂课,正是试图将学生带到这个“世界”面前,让学生亲自置身于这一“脉络”中,面对面地去亲自发现。从真实玄奘的取经之路,到《三藏法师传》“一个人的故事”,再到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三个人的故事”,最后诞生吴承恩的《西游记》“四个人的故事”,主角悄悄发生变化,而到了当代,一些电影制作譬如《大圣归来》,主题、手法,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带来新的感动,引发新的思考。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怎么讲这个故事,是属于作者的个人选择,我们也可以去重新讲述它,诠释它。所以在课后的写作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二度创作,故事新编:(1)补写猪八戒、沙和尚从前在天界的故事。(2)改写“真假美猴王”等经典情节。(3)续写四人成佛之后的故事。”阅读经典不仅仅是为了感受艺术、体验审美,也不仅仅是为了积淀文明、传承文化,更重要的是——激发创造!正如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阅读不是我们最后的港湾,阅读是我们出发的港口。从阅读走向创作,才是核心的价值目标。

卡尔维诺说:“读一部经典作品也一定会令我们感到意外——当我们拿它与我们以前所想象的它相比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要一再推荐读第一手文本,而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中学和大学都应加强这样一个理念,即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然而学校却倾尽全力要让学生相信恰恰相反的事情。”(《为什么读经典》)

我的这堂课,正是试图去做与卡尔维诺所说的这“恰恰相反的事情”相反的事情。为了讲这节课,我完整地读了一遍《西游记》,这是我成年后第一次完整地阅读它。我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譬如唐僧的哭和孙悟空的哭(高僧本该超脱淡定,唐僧却动辄恐慌落泪;孙悟空本非肉身凡胎,却最是有人间情义),譬如孙悟空曾经用来鼓励猪八戒的话后来又被猪八戒用来鼓励孙悟空(看似贪吃好色自私懒惰的八戒居然渐渐被悟空教化,把大师兄的话记得几乎一字不差),再譬如唐僧做得最多的两件事,就是哭和念紧箍咒,在妖精面前软弱怕死,在悟空面前滥用权力,一边责备悟空滥杀无辜,一边又不得不依靠悟空的“武力”来为自己保命。这些细节,都是矛盾。有矛盾之处,便有精彩,便有火花,便有价值可以开发。卡尔维诺说:“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又说:“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为什么读经典》)语文老师的作用和价值是什么呢?就是站在自己人生经验和阅读技能的高度上透视文本,洞察路径,体贴人性,却又不居高临下强制灌输,而是带领他们去探索发现,渐入佳境。

果然学生在这堂课上便有收获和启发,云南曲靖师范学院的欧运波老师课后对我说,他课后跟学生有过交流,学生说很喜欢我的课,说本来以为《西游记》都读过了,很熟悉,课堂还能有什么感兴趣的东西呢?没想到那么吸引人,有很多新发现,听了这堂课就想重新去阅读原著。并且说:“杨洁的电视剧害了我们,那个电视剧是别人的东西,我要自己去读完整版的原著,我要有我自己的理解。”带领他们走向第一手文本——原著,通过阅读去获得“自己”的发现,我的导读目的实现了。

正如卡尔维诺所说:“出于职责或敬意读经典作品是没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读它们。……只有那些你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为什么读经典》)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原本还想跟大家简单聊聊《西游记》中神佛的“人性弱点”,譬如玉帝心胸狭隘爱记仇,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让凤仙郡饿殍遍地以示惩罚,如来手下也贪财受贿,观音时不时会耍点小性子等等,虽然文本饰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的因果宿命论,但每个神佛的身上,都可以看到普通的人性。这些神佛的“人性弱点”,让读者感到亲切。

希腊神话中的神仙“人性弱点”更多,譬如风流好色、嫉妒说谎、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无论是《西游记》中的神还是希腊神话中的神,都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神,没有一个是“道德完美”的。所以他们其实都是人。意大利思想家维柯说:“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神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透过中国文化所创造的“神”和希腊文化所创造的“神”,我们可以看见不同的文化土壤和审美倾向。海洋文明诞生海洋性格,大陆文明养成大陆性格。《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其实就是古希腊人民所希望成为的自己,而《西游记》中的神佛正是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折射。

时间关系(一节课40分钟),我舍弃了这一环节。后来想,如果事先能将这一话题设置在作业中,也是不错的补救。我给学生的课后作业(任选其一)的第一类就是:“阅读鉴赏,写小论文:(1)如何看待孙悟空的皈正?(2)如何评价猪八戒?(3)分类研究小说中妖魔鬼怪的来头、性格和目的。”可以将“试比较《西游记》中的神佛和希腊神话中的诸神的异同”作为一个小论文的话题,列入其中,或将“如何评价猪八戒”这一话题替换下来。



《西游记》整本导读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请看投影上的这段对话,知道它的出处吗 ?(幻灯片课前展示文字)

生(齐):《西游记》!

师:这段对话是不是可以告诉我们这篇小说的名字为什么叫做《西游记》?

生(齐):是。

师:为什么叫《西游记》?

生:因为唐僧要去西天取经。

师:哦,三藏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去西方对不对?

生:对。

师:这让我想起爱默生的一句话:“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知道这句话吗?

(部分学生点头表示知道)

师:是不是有个广告词也用了这句话?

生:是的。

师:我想问问同学们,这句话用在三藏身上合适吗?

生(齐):不合适!

师:为什么不合适?

(学生在下面纷纷说:因为有许多妖魔鬼怪来阻挡他)

一女生(站起来):因为在取经的途中,他必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到真经。

师:很好。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但是并没有出现全世界都为他让路的情况,反而怎么样啊?

生:好多妖魔鬼怪都来阻挠他。

师:似乎全世界都来阻挠他了,对不对?但是,我们是否又可以反过来说:“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去哪,全世界都会来阻挠你。”可不可以这样说?唐僧知道自己要去西天,然后所有的妖魔鬼怪都出来阻挠他了。

生:不是。因为还有人在帮他。

师:谁在帮他?

生:他的三个徒弟。

师:他的三个徒弟,包括三个徒弟背后的……

生:强大的天兵天将。

师:嗯,天界的力量,以及如来观音。所以,他因着他要去西方的这个信念,虽然受到了各种阻挠,但也获得了许多帮助。那么我们看到,唐僧是一个有信念的人,所有的阻挠的出现,其实是在对他的信念进行?

生:考验。

师:很棒。(板书:阻挠考验信念)一次又一次的阻挠,其实是在一次又一次地叩问他自己的内心:你真的要去西天吗?你确定吗?你不后悔吗?当他的信念经过考验,当他确定“我要去西天”“我只欲往有经的地方去”的时候,他的信念为他赢得了什么呀?

生:帮助。

师:很好,信念赢得了帮助。

补充板书:



刚才我们说了,有三个徒弟追随他,保护他,哪三个徒弟啊?

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师:孙悟空之前是干什么的?什么来头?

生:花果山的美猴王。

师:嗯,一个自由的猴王。他是怎么出生的?

生:石头里蹦出来的。

师:嗯,是天地之灵气化育而成的。那么,官方来的是哪两个呢?

生:猪八戒、沙僧。

师:猪八戒原来是干什么的?

生:天蓬元帅。

师:沙和尚呢?

生:卷帘大将。

师:好,不错,看来同学们都读过了是吗?这三个人其实都是……我说“人”准确不准确?

生:不准确。

师(笑):不准确是吧,对,他们并不是凡人,但是我们习惯于把他们当作小说中的人物来看。这三个人不是“人”,那他们是什么呢?

生:神。

生:仙。

师:又有点儿?

生:妖——

师:嗯,他们是神,是仙,又有点儿妖的色彩,总之,他们都有非凡的——

生:本领。

师:对,他们都有着超越自然的客观条件的非凡的本领,比方说孙悟空要去西天的话,容易不容易啊?

生(齐):容易!筋斗云!

师:分分钟的事是吧?但是,这三个有着超常本领的人,却不得不陪着这有着人类肉体的唐僧,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一步一步地走到西天。这些有着超常本领的人,他们为这个除了信念几乎一无所有的人服务,忠诚地追随着他,最后,包括白龙马一起——白龙马是怎么个来头啊?

生:龙王的太子。

师(笑):哪个龙王的几太子啊?

生:东海龙王的三太子。

师:东海龙王吗?三太子对了,但是,不是东海龙王,是哪个龙王呢?

生:西海龙王。

师:对了,西海龙王的三太子。好,唐僧师徒四人加上那匹白龙马,最后到了西天,五圣成真了,然后,有个地方很有意思,当他们一起到了西天的时候,小说中有一段话,我们来看看(点击幻灯片):

那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98回)

师:有什么“可贺”啊?

生:唐僧也成仙了。

师:他的肉身已经被怎么样了啊?之前,他总是因为肉体的缘故拖累他的徒弟对不对?

生:对。

师:走路啊走不快,要骑马,饿得也快,动不动就被妖精抓走了。他有很强大的信念,但是他的肉身成了他的限制。但是现在呢,他的信念帮助他怎么样了啊?

生:突破了这种限制!

师:很好!突破了肉体的限制,超脱了肉身!

补充板书:



师:好,那么我们来看看,起初那个肉身的唐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点击幻灯片)请大家填空。

师:他本是?

生:金蝉子。

师:金蝉子是谁啊?

生:如来佛的弟子。

师:第几个弟子啊?

生:大弟子。

师:大弟子?

生:二弟子。

师:二弟子?

生(齐笑):三弟子!

师(亦笑):如果我再问一句“三弟子?”,然后你是不是就会说“四弟子”?对自己确信的事情,不要因为别人的怀疑而否定。

生:二弟子!

师:对,如来佛的二弟子金蝉子投胎转世的。然后他的父亲叫什么名字啊?是个什么人啊?

(生无法回答,大为尴尬。)

师(笑):我知道你们读《西游记》的时候都把注意力放在谁的身上啊?

生(齐笑):孙悟空!

师:嗯,都不关心唐僧。所以我就要考考你们,是否了解唐僧。

(生纷纷摇头,笑)

师:一个都不知道啊?那我就直接告诉你们吧!他的童年,是经受了磨难的。刚出生就被母亲不得不放在一块木板上顺江水漂流而去。他的父亲是一个状元郞,名叫陈光蕊,他娶了一个丞相的女儿,在赴任的途中,被强盗所害,尸首被推入水中,还好被龙王用“定颜珠”保存尸身,他的母亲也被强盗霸占,强盗以陈光蕊的身份去赴任为官,唐僧是遗腹子,在他父亲被强盗害死之前,他母亲就已经怀上他了。后来强盗要害死他,所以他的母亲把他放在一块木板上顺着江水漂流而去,所以,他的小名叫——

生:江流!

师:对!江流。有没有联想到什么啊?

生:电影《大圣归来》!

师:看过这部电影的举手!(有大约10个学生举手)哦,挺少的啊,好,江流儿,江流,那么是谁收养了他呢?

生:一个和尚。

师:叫什么名字呢?(生答不出)呵呵,连唐僧的父亲都不知道,这个和尚的名字怕是更不知道了,算了,我不抱希望了,直接告诉你们吧,你们看电影《大圣归来》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村里人大叫“法明!法明!”啊?对,收养江流的这个和尚,就是金山寺的法明长老。江流后来跟着法明出家做和尚了,那么,他的法名又叫什么呢?

生:玄奘!

师:这个人在历史上存在吗?

生(齐):存在!

师:唐僧是不是以他为原型的?

生(齐):是!

师:好,后来,唐太宗赐给他的法号是什么啊?

生:三藏。

师:三藏历经了多少难?

生:九九八十一难。

师:最后被封为什么?

(生笑,答不出来)

师(亦笑):好,又不知道了。那,孙悟空被封为什么?

生(齐):斗战胜佛。

师:哦,这个都知道了。那么,猪八戒呢?

生(齐):净坛使者。

师:沙和尚呢?

生:金身罗汉。

师:好,这个也知道,就是不知道唐僧啊。可是你要知道,他才是核心人物喔!只不过在《西游记》中,他已经被孙悟空的光芒被压下去了,是吧?

生(点头):嗯!

生(举手示意):我找到了,唐僧的封号是“旃檀功德佛”。

师:很好,这位同学很快就找到了!对小说还是很熟悉的啊!这个肉身的唐僧,刚才我们说了,其实是以玄奘为原型的,他是一个历史的真实,一个唐朝的高僧(点击幻灯片)。这个人,他真实地经历了五万里的行程,用19年的时间走过了110个国家,到天竺(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印度)去取经,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带回佛经657部,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回来以后,他口述西行见闻,由他的弟子辑录成《大唐西域记》。把他在各地的见闻经历和风俗人情都记录了下来,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他的童年,也经历了许多磨难。他5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1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11岁时就跟着哥哥出家了,他的母亲生前曾经做过一个梦,梦中见他骑着一匹漂亮的白马向西而去,后来竟然真的实现了。而他所经历的一些事情,跟唐僧所经历的,有很多相似之处。他的出身,他的家庭,和小说中的唐僧一样,也是名门望族,然后他也是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了,同样是去西天取经,同样是骑着白马,而且他真的是御弟,只不过不是唐太宗的御弟,而是高昌王的御弟,他经过高昌国的时候,高昌王一定要留下他,逼得他以绝食相要挟,高昌王才答应放他走,走的时候跟他结为兄弟,并邀请他回来的时候在高昌国讲经说法,临行时,高昌王真的给他配了四个徒弟,一路上保护他,途中真的有一次被异教徒抓住,要用他的血来祭神,他当时就暗暗向观音祈祷,结果突然飞砂走石,吓得那伙人就把他放了,这是他经历当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次。然后,他真的曾经路过一个女儿国(生笑),真的(师亦笑),并且,他也同样经历过经书落水的事情,一路上的种种艰险,都跟《西游记》非常相似。后来呢,他的弟子就写了这样一部书:《三藏法师传》,这是“一个人的故事”,讲述玄奘的经历;后来到了南宋,就有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这是“三个人的故事”,是《西游记》的雏形,其中就少了一个人,少了谁呢?嗯,就是猪八戒不在其中;再后来,吴承恩就在种种话本啊传奇啊历史资料啊这些基础上加工创作了《西游记》,这就是“四个人的故事”了。当这个故事从《三藏法师传》演变到《西游记》的时候,主角在悄悄发生变化。



师:“一个人的故事”,主角是玄奘;“三个人的故事”,主角是唐僧;“四个人的故事”,主角就变成谁了啊?

生:孙悟空。

师:对,就是你们所关注的孙悟空。真正的唐僧,那个唐代的高僧,那个法名玄奘的人,他的形象却渐渐模糊,渐渐地面目全非,直到《大圣归来》这部电影的出现,我觉得与其说是“大圣归来”,不如说是“唐僧归来”,这部电影,对唐僧进行了二度创作,重新塑造。这里的唐僧,是童年的江流儿,你们喜欢他吗?

生:喜欢!

师:这部电影在历史和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创作,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新的唐僧的形象,那么我现在想要问同学们,你更喜欢哪一个故事呢?是玄奘一个人的故事呢?还是《西游记》师徒四人的故事呢?还是电影《大圣归来》呢?点击幻灯片——

生:我更喜欢《大圣归来》。因为《西游记》里把唐僧塑造得太过软弱无能,而实际上玄奘在前面很大一部分的路途中都是一个人去面对的,他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不应该被塑造成一个软弱无能的人,所以我更喜欢《大圣归来》的二度创作。

师:说得非常好!给她掌声!(生齐鼓掌)其他同学呢,你的意见呢?你更喜欢哪一个故事呢?

生:我还是更喜欢《西游记》四个人的故事。虽然在《西游记》中唐僧被塑造得非常软弱,但师徒四人共同努力,历经磨难,同舟共济,最终取得真经的这种信念和精神,还是很感动人的。

师:哦,你觉得他们师徒四人共同努力的信念和友爱很感动人,是吧?而且因为它是长篇小说,所以它的故事情节就会比一部电影怎么样啊?

生:丰富!

师:很好,它更丰富,更立体,更曲折。还有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更喜欢《西游记》,因为虽然唐僧在其中显得软弱无能,但他和他的三个徒弟在种种磨难中结成朋友甚至战友的关系,很让人感动。

师:哦,你也是被这样的团队精神和盟友情感所感动,好。可是为什么就没有人喜欢玄奘的故事啊?

生:一个人太孤独了。

师:哦,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过去太久了,跟我们有隔膜了。

生:故事不精彩。

师:不精彩,大约主要是因为它太“真”了!对吧?(板书:真)

生(齐):对!

师:它不像《西游记》和电影《大圣归来》,它们有一些什么成分啊?

生:虚构。

师:嗯,虚构、幻想的成分,是吧?(板书:幻)我们对那种太过真实的东西不是很感兴趣,我们希望它里面有些幻想、想象和加工的成分(生点头称是)。因为我们本来就活在一个非常真实的世界里,我们不希望在小说中看到的还是这样一个真实而具体的世界,我们希望看到跟现实世界不一样的另一种世界。所以,《西游记》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奇幻的人和事,充满了幻想的色彩,但是,这种幻想又不是纯粹的空想,在这些幻想的人和事中,又反映了什么啊?

生:真实。

师:对,真实的什么?在这些幻想的人和事中,又有些什么样的真实?

生:真实的情。

师:对,很好,真情。

      补充板书:



     师:他们之间的感情很真实。除了真情,还有什么很真实呢?我们继续往后看。点击幻灯片——

刚才我们讨论的是你更喜欢哪一个故事,那么我相信,“你更喜欢哪一个唐僧”肯定也有不同的看法。说说看?

生:虽然我比较喜欢电影《大圣归来》,但那个江流儿还是太幼小了,唐僧的精神在他身上还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所以如果要说更喜欢哪一个唐僧的话,我还是更喜欢历史上真实的唐僧。

师:哦,更喜欢真实的唐僧。其他同学的看法呢?

生:我更喜欢《西游记》里的唐僧。因为我觉得四个人一起去做一件事很不容易,而他能在这个团队里面担当起领头羊这种职责,体现了他的一种领导精神。

师:哦,那个猪八戒动不动就想怎么样啊?

生:散伙,分行李!

师:对,回高老庄做女婿。孙悟空有时候也会想怎样啊?

生:回花果山。

师:对。沙僧呢,反正就是负责默默地挑行李啊,大师兄二师兄有矛盾的时候他就在中间劝和他们啊,像粘合剂一样的。但是能够鼓舞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继续向前走的,还是谁的信念啊?

生:唐僧。

师:嗯,虽然他看起来软弱无力,但这样更能让他的徒弟们怎么样啊?

生:显示他们保护他的能力。

师:非常好!其他人的看法?

生:我更喜欢《大圣归来》里面的唐僧。虽然他看起来很弱小,什么都帮不上忙,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

师:很好,不管是他之前救傻丫头啊,还是后来他赤膊上阵助大圣一臂之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都让我们看到他善良而又勇敢的心。好,那么我们来看看《西游记》里面的唐僧,刚才我们说,《西游记》虽然人和事充满了幻想色彩,但是感情很真实,我们来看看下面这段文字(点击幻灯片),我想请两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师徒二人的对话。只读对话,不读叙述文字。

(一男一女分角色朗读,笑,掌声四起)

师:看看这里的唐僧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软弱!

生:怕死。

师:还怕饿、怕冷,对不对?

生:对!

师:哇,这样一个唐僧。所以,孙悟空都忍不住火了:“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不济”是什么意思?

生:没用。

师:对,“忒不济”就是“你太没用了!”动不动还“哭”,你看到没?有没有发现《西游记》里唐僧做得最多的两件事情是什么啊?

生(齐大声):哭!

生:念紧箍咒!

师:对,哭,念紧箍咒。念紧箍咒干嘛啊?

生:教训和控制孙悟空。

师:好坏不分,滥用权力,动动就念紧箍咒。(板书:滥用权力)可是一遇到危险吧,他又只会哭,动不动就“我佛慈悲”,“不可杀生”,可是一旦妖精杀来,他又还是要依靠孙悟空的武力来保命。(板书:依靠武力)每一次都还是需要孙悟空去打打杀杀才能救他出来。所以唐僧的问题还不只是他的软弱,还不只是他善恶不分,他最终还是不能用自己的信念和慈悲去战胜外界的危险,而只能依靠他所批评否定的武力,这就是最大的矛盾。这段引文出自第15回,讲的什么内容啊?

生:收白龙马。

师:对,在鹰愁涧收白龙马。我们继续看下面的文字(点击幻灯片)——

   

      师:读第1段的对话,你有没有发现,孙悟空比唐僧更——?

生:更理智。

师:对,更理智,更通透,更超脱。孙悟空才真像一个出家人,而唐僧反而像个俗人了。再往后面看,悟空向师父报告前面的河很宽,三藏马上就“大惊,口不能言,声音哽咽”了,沙僧也来劝他“师父莫哭”,等到看到石碑上的文字,三藏又开始“滴泪”叫苦。这个吴承因到底想干嘛呀,他把玄奘塑造成这样一个形象,说是要取经,信念坚定,可是一遇到困难就会哭。(生笑)我们再来看一段文字——


看到徒弟也被绑了,他又开哭了:“徒弟呵!常时逢难,你却在外运用神通,到那里取救降魔;今番你亦遭擒,我贫僧怎么得命!”你看,他想的是什么呀?

生:自己!

师:对,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小命。徒弟被抓了,没人救我了!再看下面的内容。“三藏在里面嘤嘤的哭”,并且自怨自艾,抱怨自己命不好,这个时候,孙悟空又来了,而且又说了一番智慧的话语:“师父莫恨水灾。《经》云:土乃五行之母,水乃五行之源。无土不生,无水不长。’”又显得比唐僧怎么样啊?

生:智慧。

生:理性。

师:对,孙悟空反过来要教导唐僧,点拨他。其实呢,孙悟空自己也掉泪,我们来看看——

行者大叫如雷道:“怎的好!师父已被他擒去了!”八戒即便牵着马,眼中滴泪道:“天那!天那!却往那里找寻!”行者抬着跳道:“莫哭!莫哭!一哭就挫了锐气。横竖想只在此山,我们寻寻去来。”(20回)

这是他安慰八戒的,结果后来有一回,八戒反过来安慰他了——

行者道:“这是‘分瓣梅花计’,把我弟兄们调开,他劈心里捞了师父去了。天!天!天!却怎么好!”止不住腮边泪滴。八戒道:“不要哭!一哭就脓包了!横竖不远,只在这座山上,我们寻去来。”(86回)

师:八戒是不是说了同样的话啊?

生:是的。

师:所以也许这就是我们觉得四个人的故事更感人的原因。在大家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地彼此影响,互相关爱。你看八戒说的话,几乎就是大师兄的曾经说过的原话。我们再来看这段文字——

咬牙恨怪物,滴泪想唐僧,仰面朝天望,悲嗟忽失声。叫道:“师父呵!你是那世里造下这迍邅难,今生里步步遇妖精。似这般苦楚难逃,怎生是好!”(65回)   

师:你看,他也会哭,但是他的哭,不是为谁而哭啊?

生:不是为他自己。

师:是为谁而哭呢?

生:师父。

师:对,为师父遭难而心痛。再看这段文字——


师:“孤拐”是什么呢?就是脚踝。你看,他自己都要死了,还在想着谁啊?

生:师父。

师:对,他并不是像唐僧一样首先想“我贫僧怎么得命”,而是想着自己撇下了师父,师父该怎么办。再看,在关键时刻,他并不只是哭——

 八戒道:“师父没了。昨夜被妖精夹生儿吃了。”行者闻言,忽失声泪似泉涌。八戒道:“哥哥莫哭;我也是听得小妖乱讲,未曾眼见。你休误了,再去寻问寻问。”这行者却才收泪,又往里面找寻。沙僧滴泪道:“哥啊!师父被妖精等不得蒸,就夹生儿吃了!”大圣听得两个言语相同,心如刀搅,泪似水流,急纵身望空跳起,且不救八戒、沙僧,回至城东山上,按落云头,放声大哭。

行者凄凄惨惨的,自思自忖,以心问心道:“这都是我佛如来坐在那,没得事干,弄了那三藏之经!若果有心劝善,理当送上东土,却不是个万古流传?只是舍不得送去,却教我等来取。怎知道苦历千山,今朝到此丧命!——罢!罢!罢!老孙且驾个筋斗云,去见如来,备言前事。若肯把经与我送上东土,一则传扬善果,二则了我等心愿……

(77回)

师:听八戒说师父被妖精吃了,他“忽失声泪似泉涌”,等八戒说“未曾眼见”,他马上“收泪”打算去寻找师父。待沙僧也说师父被吃了,他“心如刀搅,泪似水流,急纵身望空跳起,且不救八戒、沙僧,回至城东山上,按落云头,放声大哭”,然后就开始责怪如来,你要知道如来是他命中的克星啊,是不是?他谁都不怕,就怕如来,他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心,所以被压在了什么山下啊?

生:五行山下。

师:对。本来,他最怕的应当是如来,结果当他以为师父被妖精所害的时候,他居然大骂如来:“这都是我佛如来坐在那,没得事干,弄了那三藏之经!若果有心劝善,理当送上东土,却不是个万古流传?只是舍不得送去,却教我等来取。怎知道苦历千山,今朝到此丧命!”哭完了,骂完了,抱怨完了,他开始想着眼下应该处理的问题:师父死了,可是师父的遗志尚未完成,怎么办?

生:找如来,替师父完成遗志。

师:对,他说,我去找如来。我把这经送上东土,一则传扬善果,二则了我等心愿。他也哭,但是哭完了,他会想到,师父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我要代替他去完成。这是一个何等有情有义的孙大圣!小说最细腻动人的一处描写,就是三打白骨精的情节中,悟空被师父驱逐,临别时悟空一再努力想要挽回师父的心意——

行者道:“师父,我回去便也罢了,只是不曾报得你的恩哩。”唐僧道:“我与你有甚恩?”那大圣闻言,连忙跪下叩头道:“老孙因大闹天宫,致下了伤身之难,被我佛压在两界山;幸观音菩萨与我受了戒行,幸师父救脱吾身;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

“师父果若不要我,把那个《松箍儿咒》念一念,退下这个箍子,交付与你,套在别人头上,我就快活相应了。”

“若无《松箍儿咒》,你还带我去走走罢。”

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我去!我去!——去便罢了,只是你手下无人。”唐僧发怒道:“这泼猴越发无礼!看起来,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净,就不是人?”   

那大圣一闻得说,他两个是人,止不住伤情凄惨,对唐僧道声:“苦啊!你那时节,出了长安,有刘伯钦送你上路;到两界山,救我出来,投拜你为师,我曾穿古洞,入深林,擒魔捉怪,收八戒,得沙僧,吃尽千辛万苦;今日昧着惺惺使糊涂,只教我回去:这才是‘鸟尽弓藏,狗烹兔死!’——罢!罢!罢!但只是多了那《紧箍儿咒》。”唐僧道:“我再不念了。”行者道:“这个难说:若到那毒魔苦难处不得脱身,八戒、沙僧救不得你,那时节,想起我来,忍不住又念诵起来,就是十万里路,我的头也是疼的;假如再来见你,不如不作此意。”

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行者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他将书摺了,留在袖中,却又软款唐僧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

唐僧自诩“好和尚”,视悟空为“歹人”而表示不齿,发毒誓与之断绝关系。悟空却一定要请师父受自己最后一拜,此处看得令人心痛。

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分付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詀言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题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

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唐僧再三说自己是“好和尚”,悟空是“歹人”,要跟他划清界线。徒弟临行却还是对师父百般牵挂,一万个不放心,对沙僧千叮咛万嘱咐。回去的路上,终于忍不住“腮边泪坠”,这些描写,都让人动容动情,同时也觉得唐僧真是太不近人情了。孙悟空是一只猴子,却是一只有情有义的猴子,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最宝贵的真情。这种真情跟人类是相通的,所以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孙悟空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真情,而且他的话语当中,还常常传递出一些真实的什么啊?

生:道理。

师:对,所以《西游记》中的人和事是奇幻的,它所传递出来的情和理却是真实的。

补充板书:



虽然是极幻之人,极幻之事,却传递出了极真之情,极真之理。

师:最后我们再来看电影《大圣归来》(可惜时间不够,不能给大家看视频节选了),这里的唐僧可以说是被重新塑造的,这个唐僧,少年的顽皮让我们感觉亲切,而且,他跟师父辩论时说的话也让我们耳目一新:“我们当和尚的,难道每天就为了吃饱肚子?那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啊?”“外面到处闹山妖,念经又不能吓跑他们。”“我要,学好拳脚,打山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正义感的、有勇气的唐僧。他把孙悟空救出来以后,就成了孙悟空的跟屁虫,整天跟着他,孙悟空在失落沮丧的时候,江流儿就一直鼓励他,始终信赖他,他说:“我要好好念经,求佛祖把大圣的法力变回来。”江流儿用他的爱,用他的崇拜,甚至到最后用他自己的牺牲赢得了大圣回归自我的勇气和力量。所以我们看到,这部电影不是在推崇权力和武力,它是在倡导用爱去唤醒人,用自己的牺牲去激励人(板书:爱+牺牲),将那个曾经力大无穷的大圣重新唤回。所以其实每个形象都是可以改写的,是吧?

生:对!

      师:那么,今天我留给大家的作业就是(点击幻灯片)——



你们可以任选其一来完成,好吗?

生:好!



总板书



谭晓云评点——

名著导读:用教师的 “自我成长”激发学生的 “自我成长”



谭晓云,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师教育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国培计划”送培下乡、国门项目首席专家,昆明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从事语文教学论及教师培训等方向的教学与科研,教学深受学生和在职教师好评。主持及参与完成8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厅课题和校级课题;5项国家级、省级、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出版2部专著,在中文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编、副主编教材3部。其中,《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原理与方法》被评为“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论新体系教程》荣获“2011年度云南省高校优秀教材”。


在强调整本书阅读的今天,名著导读课导读什么?怎样导读?或许是最为困扰一线教师的两大问题了。熊芳芳老师在昆明第三中学的一堂《西游记》导读课,恰好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示范。

                                           

当我们评价一堂名著导读课时,理性而科学的做法首先是明确名著导读课的评价指标和维度。为此,我们需要厘清这几个概念:什么是阅读?什么是导读?什么是经典名著?什么是名著导读?

“阅读就是一个凭借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阅读有两种目标:为获得资讯而阅读,为增进理解而阅读,真正的阅读目标常常在后者。”“在教育史上,人们总是将由指导的学习,与自我发现的学习区别开来。要区分得更清楚一点的话,我们可以称指导型学习为‘辅助性自我发现型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按照查尔斯.范多伦的说法,阅读是一种提升自我理解力,获得自我成长的学习过程,而导读则是一种依靠教师引导,从而提升学生自我理解力,获得自我成长的过程。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声符不相上下的书。” “‘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为什么读经典》)按照卡尔维诺的说法,经典名著就是包罗万象,蕴涵丰富的书,就是能够唤醒读者内在深层力量的书。阅读经典的目标就是一个把经典变为“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努力追求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探寻,产生个性化解读的过程。而教师对经典作品的导读就是对学生潜在的理解力、个性化的自我创造进行唤醒。

由此出发,我们发现,评价一堂名著导读课,既有外在维度的显性指标,又有内在维度的隐性指标。 如果说“导读了什么”“怎样导读” 是判断“导读效果如何”的外在维度的显性指标,那么,“指向了理解力的提升”,“对自我创造和个性化阅读预留空间”就成了内在维度上的隐性指标。

一堂优质的名著导读课,必须同时满足内外两个维度的指标。它必须通过“导读什么”“如何导读”等内容的合理确定,重点的有效设计,来实现“指向对学生理解力”的最大提升和“对自我创造个性化阅读”的最大激活。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阅读素养和阅读视野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名著导读的课堂上,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用自己在阅读中亲身体验所获得的“自我成长”,去唤醒、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自我成长 ”。

                                         

《西游记》作为一部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包罗万象、包蕴丰富的长篇小说,在一堂40分钟的课堂上,究竟从何入手,导读什么?怎样导读?先来看熊老师的课堂流程,是如何进行导读的内容确定,导读重点的有效设计的。                  

1、出示小说原文,引出本节课导读的作品——《西游记》;用同学熟悉的广告词“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引出同学们的讨论,概括《西游记》的内容:这是一个到西天取经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历经阻挠,但因为坚持信念而赢得帮助的故事。

2、以“唐僧是个怎样的人?”引出本节课的导读重点——唐僧人物形象:徒弟们都是神、仙、妖,而唐僧是个肉身,“除了信念一无所有”;出示题目,追溯唐僧的身世、小名和法号,提醒学生关注重要人物的关键信息;拓展补充唐僧在现实中的原型,引出一个人的故事《三藏法师传》,三个人的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四个人的故事《西游记》,以及电影《大圣归来》,引导同学们关注内容的变化,主角的变化,从现实到创作,再到二度创作的变化;以“你更喜欢哪一个故事?”和“你更喜欢哪一个唐僧?”的提问,引导同学们感受西游记中打动人的力量——真情和真理。

3、以“哭”为细节,和同学们共同阅读15回、47回、77回、49回、20回、86回、65回、75回、77回等回合的作品细节,引导同学们关注唐僧的哭、悟空的哭,一个本该超脱淡定却动辄恐慌落泪的唐僧,一个本非肉身凡胎却最是有人间情义的悟空,一个在在悟空面前滥用权力,又不得不依靠悟空的“武力”来为自己保命的唐僧,从这些充满了矛盾的细节,引导同学们比较唐僧和悟空的性格,从而对作品有更丰富的思考:《西游记》中的人和事虽然是极幻之人,极幻之事,却传递出了极真之情,极真之理。

4、布置作业,任选一题完成,阅读鉴赏,完成一篇小论文:如何看待孙悟空的皈正?如何评价猪八戒?分类研究小说中的妖魔鬼怪的来头、性格和目的;二度创作,故事新编:补写猪八戒、沙和尚从前在天界的故事,改写“真假美猴王”等经典情节,续写四人成佛之后的故事。

显然,熊芳芳老师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基于她对《西游记》的阅读体验和相关拓展作品的阅读体验,她深知对学生的引导,需要确立合理的内容,她找到了“唐僧”这个容易被阅读者忽略的人物,并围绕着这个人物展开分层级的导读活动。

从现场的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中可以看到,学生们反应热烈,积极参与。在课后的访谈中,有的学生表达了这样的想法:我要自己去读完整版的原著,我要有自己的理解的话语。导读的效果显然达成了。


   

如果从内在维度上进行评价,《西游记》导读,显然是一堂开放的,充满活力和指向各种隐性成长的导读课。熊老师不仅有着深厚的阅读功底和宽广的阅读视野,还是一个懂得教育智慧的语文老师。

首先,熊老师对名著导读所要培养的学生能力,是了然如心的。第一模块的概述性导读,旨在帮助学生概述、归纳和提炼整本书的内容,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概述提炼能力;第二模块的分层级导读,以三个问题的研讨逐层展开。第一个问题,唐僧是个什么样的人?主要指向的是对信息的记忆、提炼和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你更喜欢哪一个故事?你更喜欢哪一个唐僧?主要指向学生感受、想象、分析等理解力的提升;第三模块,细节导读,引导学生通过细节阅读,进一步强化感受、想象、分析等理解力;第四模块,练习设计,强化学生的理解力的创造性实现。每一个模块的设计都有意识地指向学生不同层级的阅读理解力的提升。

同时,熊老师的课堂引导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她一直试图用她丰厚的阅读体验和广博的阅读视野为学生营造各种自我成长的可能。她懂得经典作品的教学价值在哪里,懂得经典作品的导读应该让学生的成长走向何方。在引导同学们理解唐僧这个人物形象时,引入了与《西游记》文本相关的诸多作品,拓展补充唐僧在现实中的原型,引出一个人的故事《三藏法师传》,三个人的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四个人的故事《西游记》,以及电影《大圣归来》,通过这样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发展,让学生置身于教师有意织就的这个千丝万缕交互发展的“脉络”,从而引导同学们从今天的“位置”出发,面对这个“世界”,关注各种变化,最终发现和探寻各种自我成长的可能。

节选出多个回合的“哭”,引导同学们关注唐僧的哭、悟空的哭,在这里,熊老师与学生分享着她的阅读体验:一个本该超脱淡定却动辄恐慌落泪的唐僧,一个本非肉身凡胎却最是有人间情义的悟空,一个在悟空面前滥用权力,又不得不依靠悟空的“武力”来为自己保命的唐僧,从这些充满了矛盾的细节发现,作品的人物变得有意思了,作品的内容变得有意思了。从而激发学生去主动阅读作品,关注作品中相类似的有价值的生长点。实际上,这样的阅读导读潜在着各种关于《西游记》主题的多元解读,每一个学生从自身出发,都可能获得一个个性化的解读思考。

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道:“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就必须看《西游记》。有人说,《西游记》表面上写的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其实是一个人,他们分别代表人的身,人的心,人的情欲,人的本性和意志力。身是有很多限制的,而心是无限自由的。还有人说,《西游记》其实是一部人生成长记,人生本来有很多人性的弱点,懦弱、自私、无能的唐僧,必须经历磨难最终才会到达人生的境界。正如卡尔维诺所言,“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为什么读经典》)越是经典,越是具有无限解读的可能。越是具有考验人的力量。只有最优秀的阅读者才可能无限接近它。

怎样让学生成为最优秀的读者?这是名著导读课的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名著导读课是最考验教师素养的,一个教师要上好名著导读课,首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阅读的高手,深厚的阅读体验,广博的阅读视野,加上教育的智慧,赋予教师以“自我成长”,这样的“自我”才有力量唤醒学生的“自我”,最终激发学生的“自我成长”。熊芳芳老师的《西游记》导读恰好给了我们这种示范。




熊芳芳,笔名麦子,生命语文首倡者、研究者及践行者、多家核心期刊封面人物及专栏作家、百度优课年度优秀讲师、首届“全国文学教育名师”、首届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收录的30位名师之一、《十大名师与十大理念》一书收录的十位名师之一。2016年入选“百年中国语文人”博物馆。系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得主,2015年2月被《教育家》杂志做人物专访深度报道《生命语文:种子的事业》。2016年9月被《中国教师》“教学流派”栏目报道《“生命语文”十五年》。出版著作《生命语文》(朱永新题字,曹明海作序,魏智渊、王开东等题写封底评荐)、《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孙绍振作序,曹文轩、刘亮程、黄厚江、郑逸农等题写封底评荐,入选“中国教育报2013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语文不过如此》(孙绍振、王尚文、潘新和、王开岭等题写封底评荐)、《高考微作文》(张丽钧、林茶居、苏小和等题写封底评荐)等。 

生命语文熊芳芳微信公众号:shengmingyuwenxff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